自運20大型運輸機進入公眾視野以來就被持續(xù)關注,2016年7月正式列裝部隊,大家就非常想知道“胖妞兒”的表現如何?運20之后還有什么機型?唐長紅現在在干什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一一回答了我們的關注點。
要把它用得更好 研究永遠在持續(xù)進行
“胖妞兒”入伍了,唐長紅的心還是一直被扯著、揪著,“運20交付部隊僅僅是第一步,還要完成很多試驗,很多指標和當初的需求都要在使用當中驗證。”他告訴記者,運20飛機試飛一直在進行,前期科研試飛做一些參數的調整,后期鑒定試飛要考核飛機的邊界性能,包括很多過去沒有設想過、沒有完成過的任務,甚至要對飛機本身注入一定故障,在模擬故障情況下飛行。“這些飛行都帶有相當的風險,存在很大危險。”唐長紅說,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心情,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壓力,可能在早期更關注的是能不能飛起來,現在則是怎么把它用得更好,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
有很多人認為,飛機交付了,總師的任務就結束了,唐長紅表示,交付使用對于一個項目來說可能是結束了,但是對于一項研究來說永遠在持續(xù)進行。在研制的過程中發(fā)現了很多問題、解決了很多問題,同時也受到很多啟發(fā),知道以后如何能做得更好。“所以從研究的角度看,它是一個不斷深入不斷修正的過程。”
2018年5月,空軍發(fā)布消息,運20飛機首次與空降兵部隊聯(lián)合開展空降空投訓練;6月28日,國防部介紹,自2016年7月列裝空軍部隊后,運20飛機的實戰(zhàn)實訓已全面展開。大家非常關注“胖妞兒”的表現,“飛機交付部隊以后完成了很多新的試驗,像運載、空投、空降等。確切地說,幾年來,飛機的表現、試驗成果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軍的士氣。”唐長紅搓著手,對自己的“孩子”頗感自豪。
“咱們能做到批量生產了嗎?”“批量生產了。”
我們永遠都在跳起來夠那個蘋果
任何一型裝備都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裝備如果落后于時代,那就不可能生存。”作戰(zhàn)飛機重在對抗性,運輸類飛機重在競爭性。要使運20在未來幾十年內仍保持先進性,具有競爭力,就要把握住關鍵技術,把握住關鍵技術的進步以及可能的發(fā)展方向,關注新技術的應用。“我們永遠都在跳起來夠那個蘋果,而不是坐在地上撿蘋果,更不可能站起來伸手就夠得著那個蘋果。”他說:“今天很容易拿到的技術,明天可能就淘汰了。”
“我們研制人員要知道的不是我今天能干什么,而是知道我干了這些能夠進步到什么程度,落后到什么程度。”唐長紅說。科研沒有任何捷徑可走,也不能靠直覺判斷,看不見摸不著的未來科技怎么體現在產品上?“研究。”唐長紅說,一個飛機設計師,首先是研究,然后是設計,設計僅僅是體現研究的一個過程,“如果你不做持續(xù)研究就去進行設計,是不現實的。”唐長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搞飛機機翼設計的人,如果他在40年的工作時間里設計了三型飛機,其實真正用在設計上的時間可能只有他工作時間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其他的時間都在學習、跟蹤、研究和進步。
運20飛機研制,如期攻克了六大領域、400多項關鍵技術。“每架飛機都是一次創(chuàng)新,每次創(chuàng)新都必然容納新的技術、工藝,甚至材料。”伴隨著運20的立項,包括條件建設、元器件的研制、材料的研制等都同時啟動,運20代表的不是一個型號或者一型飛機,更重要的是它牽引了相關行業(yè)和技術的進步。“對于這樣大的工程來說,每一步都是一個啟發(fā)性工程,都是未來的奠基石。”
一架飛機是一個時代工業(yè)智慧的凝聚,但同時它也無法跳出那個時代的某些局限。唐長紅說,可能這就是一個設計師的痛苦,他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在不斷承受著不足,同時在不斷地尋找著未來。
年輕人要大膽地用 關鍵是把他擱到崗位上
運20飛機的研制使一大批人成長起來。“年輕人要大膽地用!我看這些年輕人都比我們年輕的時候能干,都比我們年輕的時候學得更多,都比我們年輕的時候具備的條件更好。”唐長紅說,人才是個永恒的話題,對于年輕人,關鍵要把他擱到崗位上,給他施肥澆水,不能老等著一個苗子在那個地方長高了長好了再移到另一個地方去。“對年輕人來講,用就是培養(yǎng)!”他說。
唐長紅主持研制殲轟7任務時還不到40歲,也經歷了被質疑、被期待到被認可的過程。他說自己經歷了和老一輩總師們共同作戰(zhàn)的過程,經歷了和同年等歲的總師們一塊兒奮斗的過程,也經歷了和年輕總師們努力的過程。“如果說過去大家對你寄托的期望多,現在我們對于后輩寄予的期望更多。從能力上來說,時代的進步總比個人能力進步快。”
“著急嗎?”“著急,真著急!”但也必須尊重規(guī)律,“甚至必要走的彎路你也得走一走,經歷才是最重要的。”唐長紅認為人才成長的過程是從認知、到認識再到自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為其建構認知的階段、要構造認識的過程,而且要給他一種能夠增強自信的環(huán)境。
唐長紅的心里一直徘徊著這樣的想法:“不讓我干這件事了,我會干啥?我能回到哪個組里邊?”他說自己一直有這樣的壓力。一個科研隊伍的主體首先是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如何讓科研人員安心、專注于自己的事業(yè)?唐長紅希望通過改革能讓科研人員因工作得到收益,能夠讓他們更安心地坐下來搞研究。
“只有安居才能樂業(yè)。”他說。
我們不能等待需求而要創(chuàng)造需求
“如果沒有天上的飛鳥,你不會想起做一個風箏。如果沒有風箏,你不會想起來做飛機。做風箏絕對不是軍人想的,做飛機也不是軍人想的,但是軍人是最早應用的。”
“技術推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但推動著裝備的進步,而且推動著裝備的創(chuàng)生,生成新的裝備。”
當年研制殲轟7時一位海軍裝備部首長所說的這兩句話唐長紅至今記憶猶新。
“我們一直在等待需求,而不是創(chuàng)造需求。有一些需求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是市場需不需要,是你能不能讓市場需要。”唐長紅說,“我們應該有一些描繪航空前景的群體在。”
“困擾在哪里?”“思想”,面對這樣的問題,唐長紅直言:“我好像也在這個禁錮之中,我覺得我們應該目標更大,應該胸懷更大。”
“太空、航天有很多想象;遠海、深海,國家有很多部署;航空,我們應該有更大的前景。”唐長紅表示。
航空是一種品質
“如果說航天在科學探索上更敏感,航空在品質追求上應該更高尚。”唐長紅表示,航空產品本身就是一種品質制造的代表,它應該更安全、更可靠、更先進。去年,唐長紅就在全國兩會上建議改進和提升航空安全。他在今年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在認知安全、管理安全、技術安全和質量安全中,質量安全是底線,我們要把航空安全提升到認知的高度上。
“目前各級都注重建立標準,而沒有建立國家體系,這是一個很大的痛點。”唐長紅希望發(fā)揮適航體系的作用,構造一個被公眾認識、被權力部門認可、被技術員尊崇的法規(guī),從而塑造航空品質。
“有很多東西是我們失敗不起的。”這關乎信心、關乎信任。
“我們一定要把通天的樓梯搭起來,雖然我們沒上到云層上,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有這樣的樓梯能上到云層上。”面對現狀,唐長紅對于建立航空安全體系的呼聲異常迫切。